認識登革熱

登革熱(Dengue Fever)

一、疾病概述(Disease description)

    登革熱(Dengue Fever)係由蚊子(埃及斑蚊 Aedes aegypti 或白線斑蚊 Aedes albopictus)傳播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,臨床表現可從無症狀(約占75%)、輕微發燒至急性高燒伴有頭痛、後眼窩痛、肌肉痛、關節痛及出疹等。

臨床上重複感染不同型登革病毒,可引起宿主不同程度的反應,從輕微或不明顯的症狀,到發燒、出疹的典型登革熱,或出現嗜睡、躁動不安、肝臟腫大等警示徵象,甚至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的登革熱重症。

123.png

二、致病原(Infectious agent)

    由黃病毒科(Flaviviridae)黃病毒屬(Flavivirus)中的登革病毒亞屬所引起,分為Ⅰ、Ⅱ、Ⅲ、Ⅳ四種血清型別。

 

三、傳染方式(Mode of transmission)

(一)人與病媒蚊的傳播循環臺灣重要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(Aedes aegypti)及白線

      斑蚊(Aedes albopictus ),當人被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,

      為主要傳播方式。當病媒 蚊叮咬處於可傳染期之登革熱病人後,亦會被病毒感

      染,此被感染的蚊子再叮咬其他健康人,則造成社區中的傳播。

(二)其他罕見之可能傳播途徑登革熱(Dengue Fever)-2 2024 年3月修訂依WHO資料

      顯示,母親懷孕時感染登革熱,登革病毒可能於孕程中或生產時垂直傳染給胎

      兒,造成胎兒早產、低出生體重和死亡1,4。另登革病毒亦有可能透過受感染的

      血液(如輸血、器官移植、針扎等)或性行為傳播4,5,但上述這些途徑造成傳

      播情形均極為罕見。

 

四、潛伏期(Incubation period)

    3-14 天,通常為4-7天。

 

五、可傳染期(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)

    登革熱之傳播須經由具有感染力之病媒蚊叮咬,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。病人在發

病前1天及發病後約5天內,血液中有病毒活動,即病毒血症期,也就是可傳染期。此時期若病媒蚊吸取病人的血液,病毒會在蚊體內繁殖,經8~12日後病媒蚊具有感染力,此後其終生皆具傳染力。

 

六、治療方式

    感染登革熱後,潛伏期約3~14天,通常是4~7天。目前登革熱沒有藥物可以治療,主要以症狀治療為主,例如疼痛發燒給予退燒止痛藥,一般人大多7天痊癒。重症則必須住院接受靜脈注射或是血小板注射。

 

七、防治

 1、民眾應主動清除住家周圍易孳生登革熱蚊蟲的地方,政府應加強監督及罰則。

 2、推動全國登革熱大動員計畫,以「平時預防」及「防止擴散」為原則,透過登革

    熱預防講座、社區志工環境清潔日或宣導誓師大會,輔以文宣、回收車廣播、社

    區跑馬燈、新聞稿、廣播或社群媒體等方式宣導,不斷提醒民眾巡倒清刷清除孳

    生源,提醒大眾注意登革熱防治,並教育及呼籲民眾自我檢查並清除孳生地。

 3、進行基層人員噴藥訓練。

 4、提供縣市環保機關整備支援,購置噴藥器材及藥品,執行病媒蚊監測及清除工

    作。

 5、建立支援清單,協調其他單位支援人力及噴藥器材。

 6、加強登革熱疫情地區的巡查工作,尤其是易孳生病媒蚊的地方。

 

祝早日康復,萬事如意!

道安醫院病安小組 關心您

諮詢電話:04-8852309 

b,STRONG { font-colro:#191970;} }